作者 ①黄亮 ②秦俊彬
作为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者来说,个人的知识体系搭建和经验萃取是人性认识、管理运作的显性的充分条件,对感性风格的人或者在紧急处理的情况下,知识和经验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我们必须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和职场经验萃取的认识。
一、知识和经验的来源
知识和经验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
第一,经验是对一次或多次直观感受进行总结得出的直观感受,这些直观感受的输入就是实践,同时因为是直观感受,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将人封闭起来,没有与社会的任何听觉、嗅觉、视觉等的接触,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经验。任何经验都是因外界实践的输入对内部感官进行刺激或震动而产生的。比如当我们主观看到很多大企业实力雄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的情况后就会有“企业要做大做强”的目标经验;当我们看到别的企业现场环境良好,总体感觉舒适的情况后就会有要做“5S”管理的工作环境经验;当我们看到大城市搞摩天大楼、搞地铁工程的情况后,就会有建高楼大厦、建地铁等提高城市地位和品牌的形象提升经验,均是如此。
第二,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相对确定性的认识和总结,这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个方面。其中,感性知识直接来源于感性实践,理性知识来源于对感性知识的规律性的认识。比如,金属是有硬度的,酒精是有挥发性的,汽车是有安全性的,发动机是有燃烧性和排放性的等等,均是感性知识,均是通过人的感官直接观测得出的知识。比如任何机械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功能、结构关系、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任何工艺都有其过程参数和结果参数,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力的作用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现在普受欢迎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等知识,就属于理性知识,均是通过对许多感性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后,通过运用逻辑科学的归纳、演绎、对比、联想等方法对感性知识进一步抽象和加工得出的。既离不开直接输入来源的实践,也离不开感性认识的实践,并因为有主观的感性认识实践而变得更加复杂、抽象。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学习金字塔”
第三,知识来源于信息积累。积累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输出和应用,那么只能成为表层的信息,不经过深度处理的信息很快会被大脑遗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接收、处理和存储知识。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知识,使其真正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
通过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来源,使得我们可以理性的思考知识和经验的客观缺陷。
首先,经验是主观感受,不是确定的客观实际。当我们运用视觉看到5S管理现场的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现场的整齐和洁净、有序,于是我们就将5S定义为整齐、清洁和有序。这样的认识与丰田生产方式为了最大程度的消除浪费、确保物流合理有序的主旨已经背道而驰了。丰田方式将重点放在消除浪费上,最大程度的考虑取放、物流的方便性从而确保浪费最少,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环境的感觉良好。我们的企业将重点放在环境的感觉良好上,不考虑或甚少考虑效率和浪费的问题,现场虽然整洁但达不到精益的程度,反而为保持现场的清洁采用雇佣清洁工等方式增加了其他的浪费,根本不是5S的目的。
还有,作为企业的中高层员工,要能对下辖的人事进行现地、现实的抽查和监督,了解清楚各类情况的背景和过程后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决定,这是符合客观的做法,但是很多中高层管理者已经将自己的风格定义在坐办公室、看报表、听人说的程度,其管理效果可想而知。何况这些主观感受还有人与人之间认识立场、角度、深度的不同呢?
其次,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但因为其运用的相对性、条件性,也有局限性。感性认识的人往往具有掌握一种知识或经验就推广应用到一切事物上的风格,往往忽略知识的相对性、条件性,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程度。比如弹簧是有弹性,当我们需要微小长度变化的时候,仅仅知道弹簧的弹力特性是不够的,因为弹簧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其压缩比是不同的,要根据弹簧工作环境的压力去考虑其压缩比才能达到符合要求的压缩长度。压力的不同,压缩比不同,这就是弹簧的工作相对性和条件性。
管理上也是一样,西方的管理知识告诉我们方法,但是有其相对性和条件性,西方管理理论的条件是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文化和科技的现实水平,当我们的某个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技术水平的时候,强行走西方的路子,只能是水土不服。同样道理,不同性质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和水平,应该也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比如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是突出规范,企业领导人(国资委)的风格就是企业的风格;外资企业的管理风格可以适用中基层员工,中国的高层员工是希望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这不符合西方权力分立的文化风格;民营企业的管理风格则到处吸收,因引进的职业经理人的背景和认识不同而不同;中小型民营企业则是突出体现老板风格,强调服从和忠诚。
三、知识和经验的体系构建
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其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随着生产力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的发展,其作用越见突出,乃至成为当代和今后管理的一项决定因素之一,成为产生价值增值的经济形式之一,这就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兴起的过程。以知识经济为代表和发展趋势的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都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和措施,开展知识管理活动。
一)、CODE模型
在《打造第二大脑》一书中,蒂亚戈·福特提出了CODE模型,这是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框架,包括四个步骤:捕捉(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和表达(Express)。
捕捉(Capture): 捕捉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要建立输入渠道,确定信息的来源,如书籍、文章、网页、讲座等,并建立相应的收集方法。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记录信息。这些工具可以是传统的笔记本、便签,也可以是现代的数字工具,如Evernote、OneNote等笔记软件,或是手机应用和语音记录设备。重要的是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无论是灵感、想法、会议纪要还是阅读笔记,都应立即捕捉,以免遗忘。
组织(Organize): 捕捉到的信息需要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创建一个分类体系,如使用文件夹、标签、颜色编码等方式,将信息按照主题、项目或其他逻辑进行分类。此外,可以采用【PARA系统】,将信息根据用途分成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和存档(Archives)四大类,这个方法挺多人使用的。
提炼(Distill): 提炼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取出关键要点和核心思想。使用标记、高亮或其他方式标记出重要的信息,以便在回顾时能够快速找到重点。同时,将提炼后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展示的格式,一是让我想起了【康奈尔笔记法】;二是让我想起了【论文格式】,即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参考文献。不论什么提炼方式,方便知识汲取就行。
表达(Express):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被应用和分享。通过写作和记录、分享和交流、应用于实践等方式将知识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还能够与他人分享你的见解和智慧。特别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价值,是实现知识价值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CODE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INKP模型
在《打开心智》一书中,李睿秋提出了一套知识管理系统:INKP模型,它包含四个部分:收件箱(Inbox)、记录(Note)、知识(Knowledge)和项目(Project)。这个模型帮助我们有效地收集、整理、关联和应用知识,从而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收件箱(Inbox):用于收集各种信息和灵感。这些信息可以是笔记、文章、网页链接等,通常是未经整理和加工的。收件箱的作用类似于电子邮件中的收件箱,是所有信息的临时存储地。
记录(Note):记录是将收件箱中的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和记录的过程。在这一步,你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简短的笔记,并添加标签或分类,以便后续查找和组织。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将信息转化为可管理的形式,为下一步的知识整合打下基础。
知识(Knowledge):知识阶段是将相关的记录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可以通过建立主题、概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使知识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在这个阶段,你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构建你的知识体系,如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
项目(Project): 项目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任务或项目中的阶段。通过将知识与具体的目标和行动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价值。例如,你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写作、研究、产品设计或其他任何需要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领域。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将其中的关键观点和信息放入收件箱。然后,在记录阶段,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整理,形成笔记。接下来,通过知识阶段,将相关的笔记进行关联,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在项目阶段,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写作、研究或其他项目中。
INKP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应用的全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知识。同时,通过将知识与项目相结合,可以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和转化率。
三)、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由申克·阿伦斯所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写作方法,即使用卡片笔记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写作。
书中将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三类,并详细介绍了如何记录和整理这些笔记,以及如何利用笔记进行写作。
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写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而是从一系列的笔记开始。通过不断地记录和整理笔记,我们可以积累知识和想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闪念笔记:闪念笔记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脑海中闪现的想法、灵感或感悟。这些笔记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等工具进行记录。闪念笔记的目的是捕捉那些突然而来的创意和思考,以免遗忘。
文献笔记:文献笔记是在阅读书籍、文章或其他文献时记录下的重要观点、论据或引文。文献笔记应该尽量简短,包含文献的出处和页码等信息。文献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原始资料,并理解其核心内容。
永久笔记:永久笔记是在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进行整理和思考的基础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永久笔记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永久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将零散的信息和思考整合成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定期整理笔记: 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整理成永久笔记,并将它们分类和归档。可以使用标签、文件夹等工具来整理笔记,以便于查找和使用。定期整理笔记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笔记系统的清晰和有序,方便在需要时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建立索引:为了方便查找和使用笔记,可以建立一个索引。索引可以是一个列表或一个数据库,记录下每个笔记的关键词、主题和相关信息。建立索引的目的是为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关的笔记,并将它们组合成文章或论文。
利用笔记进行写作:在写作时,可以根据主题和关键词查找相关的笔记,并将它们组合成文章或论文。通过不断地使用和组合笔记,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利用笔记进行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将零散的信息和思考转化为有组织的文章或论文。
我很喜欢其将卡片进行组合拼接,进而产生idea的思路,利于激发创作灵感,非常有趣。
四)、INOF模型
我个人总结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用【INOF模型】来概况,具体如下:
收集信息【Inbox】:收集的内容包括感兴趣的资料、打开认知的知识、自己的想法灵感等,丰富知识库素材。首先,为素材打标签,明晰信息要点;其次,描述接触的场景,引起自己关注的点,自己打算如何使用它,方便记忆提取。我主要使用的工具是“Cubox”(收集素材)和“flomo”(记录灵感和思考)。
整理笔记【Note】:每天晚上花30-60分钟的时间整理【Inbox】中的信息源,进行总结提炼,记录所学所获、所思所感,以及和已有知识的关联,可以将其用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并打上标签方便检索。我主要使用的工具是“幕布”。
关于如何打标签,我目前采用的是成甲老师的【十字坐标标签法】。该方法将标签分为两个类型:领域类型标签(你关注什么?5-6个即可)和内容类型(包括概念、观点、案例/故事、原理、方法),一张卡片打一个“领域+内容”的标签,如此打标签的方式既利于聚焦关注的领域,也有助于快速定位和检索信息。
整块输出【Output】:每周再根据【Note】中记录的内容,结合【卡片笔记法】链接知识,进行拼图,形成某一方面的整块输出,比如梳理操作清单、发布公众号、录播课、做讲座、与人交流分享、组织读书会。平时输出方式主要是写文章居多。
反馈优化【Feedback】:根据输出反馈优化原有笔记,比如错别字、表述方式、结构等,然后归档在“文档”的相应文件夹里。
不难看出,以上四种知识管理模型,其实均为“输入-加工-输出”的流程思路,具体哪一种模型更好呢?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边尝试,边总结,边优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当知识是时代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如果不具备知识管理的能力,那么不论你有多么强大,都会被淘汰。
德鲁克认为,知识驱动变革,有三个阶段:
知识运用于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产品创新,由此产生工业革命;
知识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应用于工作,引发生产力革命;
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也就是“管理革命”。
也就是常常提起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能够让你的知识和资源能够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你可以构建知识库,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也可以创造知识地图,让自己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帮助自己进行知识运用。
知识管理类似于图书馆,知识以分类的形式存储在相应的地方,每本书作为一个小知识块,同类的书组成某一领域的知识,而多个领域的图书则构成一个大图书馆。
不同的是,知识管理更高级,组成知识体系中的每一小块知识是可以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并非只有点与点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是网状关系。
然而,很多人的知识体系是“以资料收集为中心”。把文章、音视频、信息、书籍下载保存到笔记或文件夹中,只做输入(阅读、听和看),不做整理输出,很少尝试去主动解决问题,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缺乏深度:只有广度,纵深不够
单一化:缺乏关联,知识孤岛
难以检索:没有分类,分类不合理,只管存不管用
质量不高:理论冲突,资料可信度低,不够新鲜,缺乏更新
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查理·芒格讲到:“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我理解的知识管理是就像搭建一个脚手架。各种类型的知识模块化,像砖块一样的按照框架往里放,当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很容易的从里面搬出需要的砖块,从而将存储的笔记变成模块化的知识资产。
整个知识管理系统,就是将所有的知识模块化、清单化、流程化、表格化、模板化,形成一个又一个框架。这些框架最终会汇总在一张表中,按照一个逻辑排列下来。
为什么最后要把知识管理系统可视化在一张表里呢?
我们都听说过财务报表,从财务报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经营状况,战略意图以及价值和未来。不管商业社会多复杂,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来驾驭它。
同样,知识管理也可以用一张表来驾驭。这张表将你的经验、教训、阅历、作品,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资产汇总在一起,像财务报表一样,可视化呈现出来,我称之为:人生一张表。
知识如果不能可视化呈现出来,你的积累将是模糊一片。
所以,这张表既是一张知识地图,方便你检视自己的知识资产;同时又是一个指南针,帮你确定了一个积累方向,专注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输出。
如何构建适合组织和个体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第一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人性的差异之处在于学习和掌握东西的多少、深浅、层次,学习力不同,人性差异不同。一个从各种学习中领会到长远眼光、舍得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奥妙和价值等信息的人会比短视、谋私的心胸狭隘的观念更懂得宽容、淡定和智慧,也更容易获得最大人力、人际、信任和支持,也更容易成功。而且,社会、科技、文化和价值经常在更新、变化,知识和经验的条件及前提也随之不同,用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变化之后的客观事物,与变化的目的和意义已经是谬以千里了。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取得成功或持续卓越的充分条件之一是持续学习的。
第二是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应该系统化、多学科化。以社会化、系统化观点来看,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应该系统的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并加上足够的社会实践才能适应系统管理的需要。现代社会及经济环境和工业社会相比差异很大,工业社会的人仅仅是追求劳动和休息权以及相应的劳动报酬权,后来开始逐步追求平等权,再后来开始追求自我实现权,再后来可能追求尊重和名利,这是追求的不同。对产品的追求也在变化,原来关注功能大于关注外观,现在功能和外观都很重要,将来会关注个性化外观。所有这些变化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以制造企业为例,现在的任何企业职能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质量、生产、人力、销售、仓库等等;无论哪个系统,都不是单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质量需要控制企业职能的各个过程和细节,才能做到产品无可挑剔,这就要求质量人员懂得如何管控人、设备、物流、生产计划和现场等等;人力资源也不是单一的,需要非常熟悉质量、生产、销售等的实际业务运作才能更好的制定选人标准、人员配置数量、安排合适人员、给予合适的激励等;生产也不是单一的,需要关注质量、关注如何管控好人力资源、物流等等。
在管理复杂化、系统化的情况下,需要管理者非常熟悉哲学、政治学、各类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律、管理学、心理学、数学、历史学、运筹学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才可能在认识上、行为上和实际效果上更好的达成预期。因此,各类学科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学习和掌握,以及现实验证就应当紧迫的提到管理者的知识构建考虑上来。不仅如此,通过各类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和方法的总结和验证,我们也会发现各类学科思维和方法的特殊性和互用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优化个体和组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的精深程度和深刻把握,具有根本的意义。比如政治学中的政策科学规律对于管理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意义是显见有效、同样适用的。
从学习的对象和来源考虑,可以通过网络、专家、论坛、学校、培训班、书籍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需要推荐的一点是,管理者更要重视来自实践一线的深刻而有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而对所谓理论或学院派专家和教授的知识和经验则要慎重些,因为实践比研究更能出真知。另外推荐的一点是,管理者知识和经验来源的重心要下移,要善于了解下级和基层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向下学习和向下了解,这样才能做到管理的针对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下级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毛主席有句论断: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话一点不假。
四、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与转化
知识和经验非常普遍的被管理者即时运用于每次管理决策,但是在运用知识和经验时,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这对管理决策的适合与否起着防错的作用。
第一,要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理性思维的风格。人性的弱点是过度相信知识和经验,这是人类感性思维、直觉思维风格导致的。比如我们以为用数字可以表示实际因而想办法追求量化;以为数字的增长代表有利,以为一段时间的增长代表持续或永恒的增长,因而进行增长率的预测;以为模型和理论似乎很科学而推崇备至乃至直接引用;以为用已知可以推导出正确的未知因而不经过调查就按照惯例处理;相信光环和出身,相信权威,相信资历;轻视下级的意见;不信任陌生人或外地人;一好遮百丑等等,这些都是感性思维、直觉思维,都是人性的弱点。没有质疑的理性思维风格,是不可能有后续严谨调查或验证的行为风格的,而没有调查和验证,就没有发言权,更不可能获取充分、有效的真实信息支持决策。
第二,要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和背景以及互相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意识和习惯。不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背景,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就出现偏差。比如很多企业有从大企业、外资企业、知名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的认识和定义,这就是一种基于“光环效应”的人力资源认识和定义经验,结果怎么样呢?很少有职业经理人在空降到企业后取得明显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认识和定义根本没有考虑到职业经理人在原有企业的职业发展轨迹、发展条件和环境以及职业经理人个人业绩与部门或公司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能有多大的关联性,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认识和定义不专业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引进咨询公司也好,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也好,企业均是在没有了解清楚相关的过程和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情况下盲目引进的,成效并不大;相反,有时候还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管理上的很多江湖骗子屡屡得手的原因。
第三,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任何一件事物,炒股也好,管理也好,质量也好,生产也好,人也好,物也好,彼此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关系的大小表现为关联强度。比如职业经理人如果始终都有企业老板的坚定信任和支持,一般来说都在企业做的时间相对较长,老板的信任和支持就是职业经理工作长短的关键因果要素;如果缺乏老板的信任和支持,一般工作时间都不会很长就会被其他人排挤出走。为什么会排挤出走呢?这里面的关键因果要素是职业经理人的心态认识和定位、角色作用发挥、方式方法运用不适合企业的环境,不能和企业员工打成一片,不能树立自己的真正权威造成的,说白了还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善于从因果关系和关联强度两个维度去考虑决策的事物。
第四,把握知识和经验的确定性和条件性。首先要明确确定性,即知识和经验是经过多次亲身经历和验证得出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或个别事例得出的结论;同时还要多人评议,提供大家共同参谋的机会,具备这两个前提,也仅仅是确保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充分的条件是决策者和参谋者的专业知识足够广泛、足够精深,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和定义问题,这样认识的结果才是具有相对确定性,这属于知识的构建问题,将在下文展开阐述。再次,要明确条件性,即任何一次决策只能针对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信息面对的人性情况和条件进行决策,要把决策有效的条件找出来才能产生预期的管理效果。比如某人好迟到,只能根据其迟到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想法去展开工作;又比如单位的业务骨干常常比较牛气,只能给予其更大的担子和责任鼓励他成长和提升,如果一味的根据公司的制度采取批评、处罚的措施,效果反倒不好。
第五,知识和经验的对比。知识和经验的适合、正确与否最能通过对比体现。无论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都有其隐含的适用前提和条件,即适用一定的环境或阶段,人们常常因为感性思维的习惯没有意识或能力去认识知识或经验的适用条件而习惯于沿用或照搬,所以感觉别人运用很好的东西往往自己运用达不到预期。这就是没有对隐含的适用前提和条件、适用环境、适用阶段、适用对象(范围)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对比。
第六,知识和经验还需要转化。
首先就是要弄清知识和经验的表述本质和所指,避免产生误解或以偏概全。现在比较热的绩效管理,好像就是为了评价员工或部门绩效,然后给予一定的激励;或者再提升一步,将绩效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进行策划和运行;或者再提升一步,将绩效上升到面谈改善的层面进行策划和运行。然而,我们始终把绩效的对象指向了员工和部门,始终没有关注公司层面应该如何改善工作和价值分析、流程优化、能力提升、履责优化、资源配置、用人方略等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这就违背了绩效的初衷和本来目的,绩效的本来目的和初衷是提高企业效益或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其对象是双向的,不仅有公司对部门、部门对下级的评价,也包括了下级对上级、部门对公司的评价,是整个系统的评价和改善活动。
再比如5S管理,很多培训结构或企业将5S理解、运作成了清洁卫生和定置定位,这就违背了其初衷和本质目的,5S的初衷和本质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提高工作质量而策划出来的一种工具,其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是减少浪费。如果物品虽然清洁卫生和定置定位,但没有减少浪费,这样的5S只能增加企业的成本,是不增值的活动。再如,质量分析的老七大工具是质量缺陷分析和改善的系统工具方法,七大工具之间存在密切、严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共同构成质量分析的完整系统。现实中的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却常常认为是哪个或哪些工具用的多而另一些工具用的少。
第七,知识和经验要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和事例。按照人性的认识和行为规律,人难以认可和接受抽象、复杂、理性的知识和经验,而习惯于认可和接受具体、简单、感性的事物或行动,所以抽象的知识或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非常必要。比如我们讲管理哲学,我们不要单纯讲哲学,那会让人感觉不实用,而要讲故事,通过故事讲每条管理哲学原理或观点,会比抽象的讲授更让人认可和接受。比如材料性能学习,单纯的讲授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加上每个结论的现场试验演示,会更有效果。管理上也是这样,现场的、实际的、身范的演示和行动,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有效转化知识和经验的前提,因为只有自身的正确,才敢于现场示范。
五、关联思维和系统认识。
所谓关联思维,就是用联想、类推、逻辑、因果分析、多角度思维等方法,对知识和经验系统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和经验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的管理境界。比如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改善等活动的遵循原则,通过关联思维和系统认识,这些原则又何尝不适用且有效于其它乃至整个经营管理系统的运作呢?比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产品和过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有失效模式分析,分别是DFMEA和PFMEA,这种管理思维又何尝不适用且有效于管理体系的策划和改善呢?
从关联的方法来说,一般包括:
1)类别关联:即由此及彼的关联;
2)逻辑关联:即由表及里的关联;
3)因果关联:即确定关联知识和经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关联强度;
4)多角度关联:即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认识和分析;
5)时间关联:即认识和分析关联的时间或历史阶段;
6)行为关联:即认识和分析知识、经验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7)失效关联:即认识和分析知识和经验的失效情况及预防措施。
多数人了解知识和经验喜欢浅尝辄止,无意识或无能力追根究底的认识细节和基本的定义、标准,所认识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存在诸多的偏解、误解、纠解,这才是诸多问题和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管理来说,大多数人认识的管理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直接翻译和引进,比如人力资源管理、6西格玛、管理的本质是实践、心理学、平衡记分卡、背景调查、绩效管理、波士顿战略模型等等理论和工具无不如此,真正对西方管理进行识别和理解、对管理进行认识和定义的人并不多,基于此才产生诸多的自创理论、模式、工具,而且互相之间大都是自说自话,各有所表,也因为此,很多管理者才对管理实务产生诸多认识和行为的矛盾和困惑。就人力资源理论来说,真正的认识和定义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重点是开发,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开发意味着持续关注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性更应该被认识和定义。再如,平衡记分卡本来是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工具却被应用成了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评价的工具。再如,很多汽车部件企业存在外观检验和控制标准不清晰、不充分的问题,如果前期质量没有识别或沟通清楚这些细节、标准或定义,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产品量产阶段后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就会带来很多复杂、繁琐的系统改善和控制工作出现,这是对标准、细节和定义没有关注或定义造成的人为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是确定的。细致观察,大胆质疑和假设,系统、严谨、反复的思考、验证,是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经验的又一法宝。
牛顿为何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当别人以苹果落地习以为常的时候,他却深入的思考了落地背后隐藏的规律。
1904年,法国科学家贝尼狄斯从观察到一只试验时从桌子上掉落破碎但没有裂开的瓶子并通过思考发明了汽车安全挡风玻璃,使车祸中的人免受破碎玻璃的危害,换成其他人早就把瓶子扔掉了。当其他人将系鞋带时鞋带常常松脱的情况不以为然的时候,美国人吉特逊却由此思考发明了拉链。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系统的时候,也常常失去观察和思考的耐性,乃至到现在还没有识别出管理的系统架构到底如何?管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管理的规律又是什么?管理的灵魂又是什么?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的,只是还没有被多数人识别出来。
我们都该明白: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发生疑问的时候,也就是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良好开始,一不小心还会发明或发现什么物件或规律。思考也是讲究方法的,胡乱的、漫无目的的思考只能劳心费神,最主要的是要遵循哲学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特别是要学会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学科的认识、研究方法认识管理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和领悟其他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才能做好管理。
就是扎根生活,多多实践,向实践要知识和经验。这里面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知识和经验来源于实践,靠实践检验,这个规则应当成为一切知识和经验的首要前提,否则就不是可依赖的决策支持,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确定、可靠的知识经验。
二是要随时总结每次实践中的成败、优劣、成为自我成长的知识和经验,尤其凡事要问个为什么,更是一个好的构建方法。第一层含义不在详细阐明,就第二层来说,不仅要提出第一个为什么,还要进行逐层的反问为什么,知道知识经验的来源、去脉、背景和机理,把握住事情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还要进行关联性实践,验证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还要把握每个确定知识经验的失效情况和应对措施;还要把握知识经验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判定对同一条件来说发生的次数、对不同条件来说发生的概率,这样才能掌握确定的知识经验,也只有这样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确定性知识经验才能作为决策的支持。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应该成为一个谨慎、理性式的科学决策的管理者,包括已经成功、正在成功和正在努力的企业管理者,
总之,只有科学的认识论加上实证的方法论才能把握知识和经验的确定性构建,只有确定的知识经验,才能更好的支持管理的正确成功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① 黄亮: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北美Business Institute of Pennsylvania Ed.d(教育博士);香港亚洲商学院执行院长,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及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特聘教授;《世界管理论坛》期刊副主编。
② 秦俊彬 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北京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经济师。香港亚洲商学院副院长兼湖南分院执行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湖南中智企业创新管理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亚太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职业经理协会联席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