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深刻把握“三农”工作的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024-01-12   来源:乡村振兴网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

1、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再增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面积产量双增,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23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达到73%以上。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旱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截至今年8月,我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47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61万亩。近期,中央增发1万亿元国债开始陆续落地,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本次增发国债的第一批项目已下达地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共支持项目1336个。

2、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加速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一是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种业振兴行动启动三年来,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育种创新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二是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突破。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产品基本成熟。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应用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延伸。三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3、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监测帮扶措施精准有效。截至2023年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二是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指导各地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脱贫攻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比去年增加100亿元,前三季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已达到60%。就业帮扶任务超额完成,全国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77.8万人。三是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深入开展。浙江与四川两省在原先结对40个县的基础上,新增加28个县,在帮扶方式方法上,立足“浙江所能,四川所需”,打造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和援派铁军五张“金名片”,双向赋能,协同发展;广东中山市与贵州六盘水市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为契机,共同推动责任、产业、就业、人才和市场“五个共同体”建设,2023年新增引导落地企业28家,实现到位投资14.612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3555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就业722人)。同时,今年以来,全国向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为其他672个脱贫县选派产业顾问组;近万家民营企业帮扶160个重点县,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000余个,惠及脱贫人口超300万人。

4、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已经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携程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2023)》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订单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264%。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5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和全国整体增速。二是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三是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模式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鼓励开展乡村篮球赛、健康跑等富有农趣农味、体现群众特色的农民体育活动,超5亿人次直播观看全国“村BA”决赛,全网曝光量超400亿次。“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三农”工作的形势与挑战

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还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

1、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仍面临压力

耕地保护压力日益加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然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需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需要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改造建设工作方案。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仍有明显薄弱环节,我国40%的大型灌区、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现象。

2、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仍然相对滞后

现代种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隐患,实现种质资源应保尽保压力较大,种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现代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升,典型丘陵山区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低于50%,大型大马力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小型适用农机“一大一小”两个方面短板明显,许多产业关键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突出。

3、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度仍然较低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总体层次仍然较低,农业仍处于为其他产业提供要素和产品阶段,产业间互动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转化能力不足、附加值低。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供给仍然缺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同时,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系仍然较为松散,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

4、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总体看,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持续改善,有超过1/3的自然村(组)不通硬化路,约1/5的行政村不通快递,约15%的农户没用上自来水,超过四成农户没用上互联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乡村学校硬件弱、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较为突出,乡镇卫生院设施条件和医务人员明显不足,农村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欠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滞后。

5、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县城承载力仍有待提升,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市政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仍然更多地呈现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在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仍是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上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新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五大挑战”。其中,“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仍在“三重压力”范畴之列,对预期的表述由“转弱”调整为“偏弱”,指向预期的变化在方向上已不再向下;供给形势研判出现显著改变,由“供给冲击”调整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三大方面;“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既包括供大于求,供需循环不畅,也包括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阻滞。当前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和信心不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部分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能力薄弱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农业强国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总体上面临低增速、低物价、低预期、紧财政的发展环境,很多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和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此外,城镇化进入“下半程”,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新要求,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面临“空心化、碎片化”挑战。
湖南中智企业创新管理科学研究院  智库联盟入库专家诚信服务网 版权所有 © 2006-2024 
地址(ADD) : 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597号英维创新大厦7楼
联系电话 (TEL) : 0731-88290500  传真 (FAX) : 0731-88290500  E-MAIL: 437956056@qq.com
免责申明: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单位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备案号:湘ICP备2023038017号-1      编辑发布:《弘五星公益》编辑部    技术支持